报告题目:
1. 前进中的南开大学物理以及NKHEP成果简介
2. 纳微尺度细胞成像与操控
3. 南开大学中微子实验物理研究
4. 超快辐射探测器及辐射探测材料设计
报告人:
1. 喻纯旭,南开大学教授
2. 潘雷霆,南开大学教授
3. 季向盼,南开大学副教授
4. 杨帆,南开大学副教授
报告时间:
2023年4月22日(周六)14:00-14:30
2023年4月22日(周六)14:30-15:00
2023年4月22日(周六)15:00-15:30
2023年4月22日(周六)15:30-16:00
报告地点:
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中心校区物理楼333会议室
前进中的南开大学物理以及NKHEP成果简介
报告摘要
粒子物理是描述物质基本单元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元之一是夸克。其中介子(如π介子)是由一对正反夸克构成,重子(如质子和中子)是由三个夸克构成。目前实验上观测到的粒子几乎都属于介子或重子(统称为强子)。然而标准模型也允许更加复杂的夸克组成的粒子存在,如多夸克态、强子分子态、夸克胶子混杂态、 胶球等,它们被称为奇特态粒子。如果实验上确实发现存在奇特态粒子,这将刷新我们对物质基本结构的认知,也表明将夸克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存在更复杂的内在动力学机制。夸克究竟如何构成物质世界以及夸克在物质内部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是粒子物理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另外,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宇宙奥秘在不断地被人们揭开。在哈勃发现了宇宙不仅在膨胀更是在加速膨胀后,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受到了强大的阻力。为解释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并由此引入了 “暗物质” 和 “暗能量” 的概念。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报告人将介绍南开高能物理团队依托国内大科学装置北京谱仪BESIII 实验所采集的海量数据,系统开展的粲偶素能区奇特态粒子寻找等相关研究工作和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将介绍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暗物质候选者以及如何探测暗物质等内容。
报告人简介
喻纯旭,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任北京谱仪实验机构委员会主席,1993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欧洲核子中心(CERN)、美国芝加哥费米实验室(FeimiLab)等大型实验基地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工作,近三十年。2006年回国,并被聘到南开大学工作,与IHEP、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密切合作。南开高能物理实验团队,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该领域非常重要的团队,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D、Chin. Phys. C 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
研究领域:高能物理实验
研究方向:1.北京谱仪实验BESIII
2.德国Panda实验
3.暗物质PandaX实验
4.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
纳微尺度细胞成像与操控
报告摘要
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物理技术的进步,尤其对生命活动基本单元—细胞的研究更是离不开纳微尺度光学技术的进步。本世纪初诞生的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更是突破衍射极限,使得分辨率从200纳米提高至几个纳米,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研究纳米尺度的亚细胞结构及其互作关系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在更多维度认知细胞复杂生命现象,对细胞进行有效操控也必不可少。源于半导体工业的光刻技术,为在微米尺度操控细胞分布提供了新颖的实验方案,使得在多细胞水平定量、可控地研究细胞间行为成为可能。报告人课题组聚焦发展超分辨光学成像和细胞光刻图案化操控技术,围绕细胞骨架、膜蛋白和细胞间信号通讯等前沿生命科学问题,以交叉视野在纳米尺度的亚细胞水平和微米尺度的多细胞复杂系统展开细胞成像和操控研究,助力多维度认知和理解细胞内和细胞间复杂的生命现象,为细胞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新方法新策略。
报告人简介
潘雷霆,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共聚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循环学会血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激光》杂志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基于纳微光学技术的细胞成像与操控研究,包括超分辨光学成像、光刻细胞图案化操控、光生物学效应等生物与光学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2019年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等。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 Cell Reports, Small Methods, iScience等杂志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一项。
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光学
研究方向:1.超分辨光学成像及应用
2.细胞光刻图案化操控
3.群体细胞复杂系统理论建模
南开大学中微子实验物理研究
报告摘要
中微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自其发现以来就是粒子物理研究的前沿,中微子实验领域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中微子已经被发现以及研究了近七十年,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回答。超出标准三代中微子的惰性中微子存不存在、中微子振荡参数精确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理解中微子质量和味道混合的起源、宇宙反物质消失之谜,以及新物理探索等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人专注于中微子实验物理研究十余年,在这次报告中将介绍中微子振荡实验的现状和展望,以及本人在中微子实验领域开展的工作。
报告人简介
季向盼,南开大学副教授,2014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5至2017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从事博士后工作,2018年至2023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任助理研究员。季向盼专注于中微子实验物理研究,先后参加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美国PROSPECT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和MicroBooNE加速器中微子实验,在以上实验领域都作出了重要工作。近五年发表4篇Phys. Rev. Lett。2023年回国,并在南开大学工作,继续从事国内外高能物理实验工作。
研究领域:高能物理实验
研究方向:1.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2.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
3.中国暗物质PandaX实验
4.美国MicroBooNE中微子实验
超快辐射探测器及辐射探测材料设计
报告摘要
超快辐射探测器具有超高时间分辨率和探测重频,在医学影像、大科学装置等领域有着诸多重要的应用。通过采用高性能的LYSO:Ce超快闪烁晶体阵列,在基于飞行时间技术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设备(TOF-PET)中有望实现优于200皮秒的符合时间分辨。通过采用高性能的铯基卤化物超快闪烁晶体,匹配超快光电探测器,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探测中有望实现吉赫兹的超高探测重频。这些突破将为上述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带来巨大的突破。
报告人简介
杨帆,南开大学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从事高能物理粒子探测器研制工作,担任助理科学家。参与了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CMS 的ECAL 升级设计,美国费米实验室Mu2e实验中量能器晶体选择以及晶体标准制定。主持包括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参与多项美国能源部项目、中国“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担任《人工晶体学报》、《稀土》青年编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CSTM光电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工信部“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行业中心”专家/理事。
研究领域:辐射探测器与探测材料
研究方向:1.新性闪烁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及机理研究
2.闪烁晶体的辐照损伤行为与机理研究
3.新型辐射探测器与量能器的设计
举办单位: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
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理论物理中心